方向上,过于求工,也在实质上减低了厚重感和浸入感,文学上有个类别,它不以情节的奇诡取胜也不以读者的心理暗示取胜,村上春树在三十岁的时候面临文笔和情节的分支,他选择了文笔,真正喜欢上了以后,哪怕他描述许多碎碎念心情,都会让人觉得妙不可言——当然对我来说,这更多是译者林少华的功劳,最近看施小炜翻译的《1Q84》,就时常觉得这个句子过长,那个词语多余,难以入戏。若另外举个例子,便是金庸,他不仅是故事好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