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5章 杜牧的《清明》描绘了怎样的场景?体现出怎样的心境?
乐天派流浪的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65章 杜牧的《清明》描绘了怎样的场景?体现出怎样的心境?,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,乐天派流浪的猫,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以致杜牧的大好年华便处在\"两不沾边\"的尴尬状态:\"不幸以牛僧孺之知,遂为李卫公所不喜\"。
二、杜牧在什么情况下写\"清明\"
就在\"非牛非李\"的状态下,杜牧开启了他边缘化的仕途人生。
公元844年,41岁的杜牧被贬任池州刺史。第2年清明时节,心境低落的他便想着去看望歌妓程氏。
程氏是杜牧之前任苏州刺史时的故人,深得他喜欢。于是,杜牧左迁到池州(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贵池)后,在清明时节得知程氏隐居于杏花村时,杜牧便打马过去寻找,由此写下千古绝唱《清明》。
这首诗,道出了\"清明\"节特有的气候特点,恰如\"天街小雨润如酥\"般的绵绵细雨,谓之\"泼火雨\";还引出酒家\"杏花村\"在何地的争议,主流说法认为这杏花村就隶属安徽池州。不过,山西汾阳因有闻名的酒企\"汾酒\",商标注册名便是\"杏花村\",由此争议认为这杏花村当在山西。
最终这两地亦因杜牧的这首《清明》诗而颇多受益。山西汾酒一跃成为中国\"四大名酒\"之一,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;安徽池州建了杏花村景区,还举办了清明公祭杜牧大典,催生了火红的旅游业。
三、杜牧的\"清明\"勾勒了一幅怎样的春色画面
事实上,杜牧的这首《清明》,美轮美奂,诗画天成,的确是千古传唱的绝妙之作。
前两句描写了行人在清明节期间扫墓、踏青时的情形,因遇上如麻的小雨正是\"雨纷纷\"这样的飘飘洒洒,给人凄冷之感,兼之正逢祭祀缅怀时刻,要为逝去的亲人表达哀思,故而心境低落,更显心绪沉重。
这样的一幅春色画面,怎能不\"欲断魂\"?留给\"行人\"无尽的惆怅呢。
更妙的是,诗人杜牧紧接着画风一转,据自己的所思所想,又勾勒出另外一幅别致的春意:
心境不佳的我需要找一处酒家,去喝酒消愁;同时去杏花村寻觅自己心爱的故人,于是便向骑着牛的牧童寻问,杏花村的酒家在哪里?牧童没有说话,只用手指了指前面杏花村酒家所在之处。
果真好一幅清明问路图!
《红楼梦》中林黛玉所作的\"杏林在望\"也许由此度化而出,《小放牛》中的牧童估计也与之神似吧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