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章 一分价格一分货
爱吃赛螃蟹的乌梨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2章 一分价格一分货,我的三年学徒生涯和二十六个师傅,爱吃赛螃蟹的乌梨笙,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王师傅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,他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,笑着说:“别着急,大山,这包馅料可是有窍门的。你看,放馅料的时候,不能一股脑全倒进去,得一点一点来,边放边用手指轻轻按压,让面皮均匀受力,这样才能包得紧实。还有,收口的时候,力度得拿捏好,既不能太松让馅跑出来,也不能太紧把面皮扯破。来,我给你再示范一遍。”说着,王师傅又拿起一块面团,放慢动作,一步一步地给我指点起来。在他的耐心教导下,我渐渐摸到了门道,手中的三丁包也开始有模有样了。
练习了三个包子后,我的手法愈发娴熟,手中的面团渐渐变得听话,褶子的间距、收口的弧度,都开始有模有样。终于,一个完整的三丁包稳稳地展现在王师傅面前,它圆鼓鼓的,周身褶子细密精美,泛着温润的光泽。
王师傅目光上上下下将包子打量了个遍,而后满意地点点头,说道:“嗯,大山,有进步,只是有点像,和店里的招牌比,还得加把劲儿。”我心里既兴奋又有些许失落,知道自己离出师还差得远。
王师傅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,话锋一转:“别灰心,能做到这步已经不易,现在咱要讲讲蒸三丁包,这可是关键一步,直接决定了包子出锅后的口感和卖相。”说着,他走到蒸笼旁,轻轻拍了拍笼屉,“蒸包子讲究火候和时间,火大了,包子容易塌皮、馅料发苦;火小了,外皮发黏,馅料也熟不透。咱们店里的三丁包,得用旺火蒸上 10 分钟左右,这个时间是多年摸索出来的,能让包子充分膨胀,外皮松软,馅料鲜香。”
我赶紧凑上前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蒸笼,将王师傅的话牢牢记在心里,暗暗想着,一定要把这蒸包子的窍门也学会,让自己做的三丁包早日达到店里的招牌水准。
于是,王师傅把看守蒸笼火候的重任交给了我,他目光中满是信任:“大山,这火候可是蒸出好包子的关键,可得盯仔细了。”我郑重点头,站到蒸笼前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那跳跃的火苗。
有了之前跟薛师傅学煲高汤时对火候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揣摩,如今看这蒸三丁包的火力大小,我心里一下就有了底。那时,为了掌握高汤火候,我在炉灶前一守就是几个小时,从大火催沸到小火慢炖,不同火力下食材与汤汁的变化都印在了我的脑海里。如今面对蒸笼,我能精准判断何时该维持旺火,何时又需微调。
想到这儿,我满心感激,在学艺之路上,竟有幸遇到这么多倾囊相授的好师傅。我扭头,用满是敬意与感恩的目光投向王师傅,他正微笑着看我,那笑容里饱含着对我的期许,似是无声地鼓励我:好好学,未来淮扬面点的传承就靠你了。
王师傅神色认真,目光专注地看着我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大山,现在我再跟你重申一遍这火候的掌控,虽说你跟薛师傅学过不少,但这其中的门道,还得你自己用心去咂摸。”
他指了指案台上刚包好的三丁包,接着说:“你瞧,包好的包子可不能立马就蒸,得先放一下,这叫‘醒包’,作用可大着呢。这醒包啊,讲究的是和周遭环境的适配,温度不同,醒包所需的时间就不一样,就像现在这春末夏初,气温不冷不热,放个 10 来分钟就行;要是到了大冬天,寒气重,得延长到 15 分钟甚至 20 分钟,包子才能彻底醒透,蒸出来才会蓬松饱满。而到了三伏天,热气足,5 到 8 分钟差不多就够,时间长了,包子可能还没蒸就先发过头了。”
我听得聚精会神,不住地点头,深知这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,藏着的都是师傅们多年积累的经验,心中暗自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这些细节牢记于心,不辜负师傅的教导。
王师傅抬眼望了望窗外,不紧不慢地说:“这会儿是九月份,天儿还有些暑气未消,醒包六分钟左右就成。”说罢,他走到炉灶边,示意我跟上,“现在开始蒸三丁包,这第一步很关键,得先用大火猛烧,让锅里的水迅速升温、沸腾翻滚,这行话叫‘上气’,只有气足了,包子才能蒸得透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