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章 淮扬新韵入渝香
爱吃赛螃蟹的乌梨笙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06章 淮扬新韵入渝香,我的三年学徒生涯和二十六个师傅,爱吃赛螃蟹的乌梨笙,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谈及芋儿鸡,我眼中放光,兴致勃勃地比划着:“做芋儿鸡的时候,把处理好的鸡肉和芋儿码放在碗里,浇上这滚烫的高汤,再用个大盘子倒扣过来,放入蒸笼里蒸制。这一来,利用蒸汽的热力,让高汤的鲜味迅速渗透到鸡肉和芋儿里,比平常炖煮的速度可快多了,而且能最大程度地锁住食材的原汁原味。”
“辣爷”听得眼睛发亮,接口道:“有道理!那璧山兔呢?你打算咋弄?”
“璧山兔也有新招。”我转身指向兔肉和调料,“切好的兔肉,咱不用老川菜那套腌制法,改用淮扬菜的葱姜汁水,既能去腥又保鲜嫩。下锅爆炒,先搁点儿淮扬菜特有的虾籽酱油提鲜增色,再下仔姜、二荆条那些调料,热辣不减,还多了层鲜美,口感准保丰富得很。”
“行,既然都想好了,咱就试试。”“辣爷”一拍大腿,果断下了决定。
说干就干,我们挑了个相对清闲的时段,在厨房一角悄悄开启试做流程。可刚开始,问题还是冒了出来。准备芋儿鸡的学徒喊了起来:“师傅,这芋儿咋切都大小不一,这能行吗?”我过去一瞧,新手对滚刀块切法生疏得很。我拿起刀,边示范边讲解:“切芋儿得斜着下刀,角度、力度都要匀,这样块儿才匀实,受热入味都好。”
芋儿切好,码放时又又发现碗不够。厨房正忙,找人找物都费劲。我急得团团转,四处翻找,好在角落翻出备用碗,解了围。
处理璧山兔也不省心。腌制的葱姜汁水,学徒手一抖放多了,葱姜味刺鼻,差点盖过兔肉鲜。无奈,只能返工重配,还得赶时间。
下锅爆炒兔肉,掌勺厨师对虾籽酱油的用量没底,放少怕没效果,放多怕怪异。我守在旁,紧盯色泽香气,适时指导调整。
几轮折腾,改良的芋儿鸡和璧山兔总算出锅。热气腾腾,香气诱人。但我们没急在第一时间推给食客,而是召集厨房伙计,搞了个小型品鉴会。
大家围坐,拿起筷子,忐忑又期待。先尝芋儿鸡,软糯芋儿吸饱高汤与鸡肉鲜味,轻轻一抿,香甜散开;鸡肉紧实入味,高汤回味悠长。再试璧山兔,色泽红亮,入口兔肉鲜嫩,虾籽酱油提鲜恰到好处,热辣随后袭来,层次丰富。
“哇,这味道绝了!”“肯定能火!”伙计们赞声一片。
见大伙反响热烈,我和“辣爷”相视一笑,心里有了底。接下来的日子,我们逐步把新菜品推给食客。果不其然,尝过新菜品的食客纷纷叫好,店里人气愈发旺了。
在“渝味臻香阁”,我们成功开启美食新征程,让淮扬、川菜魅力融合绽放,成了山城美食界的独特亮点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