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飞花1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29章 君臣聚议 初定消藩,燕山奇谭录,自在飞花1,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章二:君臣聚议,初定消藩
在接到罗昌呈上的关于安禄山不法行径的奏报后,李隆基深感事态严重,犹如芒刺在背,不敢有丝毫耽搁。他当即下令,以十万火急之势,传召宰相张九龄、李适之,以及罗昌等一众朝中肱股之臣,速至大明宫的紫宸殿共商应对之策。
随着一声声庄严肃穆的“皇上驾到”高呼,李隆基迈着沉重的步伐,神色凝重地步入殿中。大臣们见状,纷纷整齐跪地,以洪亮且恭敬的声音高呼万岁。李隆基微微抬手,示意众人平身,他的目光如鹰隼般扫过群臣,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与决然,开口说道:“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,想必大家已有所耳闻。安禄山在范阳的所作所为,已然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,他肆意扩充军备,对朝廷诏令置若罔闻,其狼子野心,昭然若揭。此等行径,犹如一颗毒瘤,严重威胁我大唐的稳定与江山社稷,诸位爱卿可有良策,以解朕之忧虑?”
宰相张九龄率先出列,他身形修长,气质儒雅,虽已年逾花甲,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,但那一双眼眸,依旧闪烁着睿智而深邃的光芒,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。张九龄恭敬地拱手行礼,声音沉稳而有力地说道:“陛下,藩镇势力坐大已久,而安禄山更是其中最为猖獗者。如今之计,削弱其权力乃当务之急,否则,一旦让他羽翼丰满,形成尾大不掉之势,必将酿成大祸,届时,我大唐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然而,消藩一事,牵一发而动全身,犹如在钢丝上行走,需万分谨慎,从长计议,谋定而后动,以确保万无一失。”
李适之紧接着出列,他面容刚毅,犹如刀刻斧凿一般,神情严肃而庄重。李适之抱拳行礼,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安禄山野心勃勃,犹如饿狼窥伺,已对我大唐的稳定构成了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,消藩之举,势在必行,刻不容缓。但消藩一事,关乎国家之安危,民生之福祉,必须慎之又慎。我们需先对安禄山势力的构成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剖析,了解其军事布局、财政来源,以及与周边藩镇的复杂关系,方能做到知己知彼,对症下药,一击即中。”
罗昌也赶忙上前,神色忧虑地说道:“陛下,臣兄长在信中详细提及,安禄山在范阳经营多年,苦心孤诣,其势力早已盘根错节,根深蒂固。但此人行事张狂跋扈,目中无人,与周边部分藩镇素有矛盾。我们或许可巧妙利用这些矛盾,从中斡旋,分化其势力,使其内部产生裂痕,不攻自破。”
李隆基微微点头,眼中透露出一丝期许与鼓励,说道:“诸位爱卿所言极是,皆切中要害。但具体该如何实施,还望大家畅所欲言,不要有所顾虑,各抒己见,为朕出谋划策。”
这时,一位年轻的大臣站了出来,他是新晋的谏议大夫王炎。王炎身姿挺拔,眼神中透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。他恭敬地行礼后,说道:“陛下,臣经过深思熟虑,认为可先从限制安禄山的军事权力入手。安禄山之所以如此嚣张跋扈,肆无忌惮,所倚仗的便是手中握有的重兵。朝廷可下诏,以抵御外敌、保家卫国之名,将其部分兵力调往边疆其他地区,使其军事力量分散,犹如五指分开,难以形成有力的拳头。如此一来,他即便有心叛乱,也会因兵力不足而有所顾忌。”
李适之听后,微微皱了皱眉头,神色忧虑地说道:“此计虽妙,有一定的可行性,但安禄山此人狡诈多疑,犹如狐狸般狡猾,恐怕不会轻易就范。若他察觉到朝廷的意图,拒不从命,公然违抗诏令,朝廷该当如何应对?此举弄不好会打草惊蛇,引发他提前叛乱,届时局面将更加难以收拾。”
张九龄轻抚胡须,沉思片刻后,缓缓说道:“李大人所言有理,不得不防。我们可在诏令中许以安禄山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,比如适当增加他的领地赋税分成,让他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满足,或者赐予他更高的爵位,满足其虚荣之心,以安抚其躁动不安的心。同时,派遣朝中深得陛下信任且威望颇高的将领前往范阳,名为协助,实则监督军队调动,如此双管齐下,确保他不敢违抗诏令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