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4章 对船老大黑吃黑
洺水采薇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64章 对船老大黑吃黑,重生八十年代:野路子倒爷的暴富人生,洺水采薇,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赵小海没有着急进货,把所有店铺都转了一遍,询问各种商品的价格,尽量充分了解当下的市场行情。
通过对比,赵小海发现岛上的价格确实比江浙那边便宜一些,货品种类也更多,墨镜、化妆品、西服、蝙蝠衫、录音机、电视机、甚至摩托车都有。
而且这里囤的货更多,每家屋子里都堆满了货物,门口摆的摊位只是吸引客人的样品。
如今做生意,最大的难关就是运输,国家禁止长途运输,禁止贩卖工业品,领个体户执照时,工商局发了一份经营目录,禁止部分十几页,允许经营部分只有寥寥两三页。
他最大的倚仗就是空间,所以经营的商品,肯定是那种体积小附加值高的商品。
在赵小海考虑的所有商品里,墨镜最符合标准。
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,与外界交流增多,西方的文化、时尚元素大量涌入,墨镜作为一种时尚配饰也随之进入中国。
当时热播的影视作品如《大西洋底来的人》,剧中主角麦克·哈里斯佩戴的蛤蟆镜引发了年轻人的模仿热潮。
此外,大明星迈克尔·杰克逊也常戴墨镜,进一步推动了墨镜在年轻人中的流行。
迪斯科等社交活动在八十年代盛行,墨镜、喇叭裤和双卡磁带收录机等成为迪斯科舞者的标志性装扮,这种搭配展现出时尚感,满足了这个时代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形象需求。
也就是装逼需求。
蛤蟆镜除了经典的黑色,还有红色、蓝色、绿色、咖色等鲜艳色彩,以及变色镜片,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颜色的需求,也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的特点。
当时人们认为墨镜上的外国商标是进口货、正宗“舶来品”的象征,为了满足虚荣心,购买后不会撕掉商标,成为八十年代墨镜热的一个独特现象。
最初蛤蟆镜多从香港进口,数量有限,价格较高,成为奢侈品,供不应求。
随后广东等地出现走私品和仿制品,市场上墨镜数量逐渐增多,但仍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。
想转型做正当生意,墨镜是个很好的选择。
“老板,墨镜怎么卖?”
来到一家专门卖墨镜的人家,屋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墨镜,包装只有最简单的透明塑料袋。
“这边树脂镜片的一块二一副,这边的一块五,这边玻璃镜片的两块六,这边茶色的两块八,还分塑料镜框、金属镜框,最好的三块六一副,都贴着进口标呢。”
按种类划分,最便宜的树脂眼镜一块多钱,玻璃镜片贵点,最贵的不过三块多。
赵小海心里盘算了一下,最便宜的这种可以卖五块钱,最贵的可以卖十五甚至十八,利润可以达到三到五倍,算起来比电子表一点不差,而且这个可以放在市面上卖,不用像电子表偷偷摸摸的,卖的应该更快。
“老板,给我个编织袋。”赵小海道。
老板一听赵小海这语气就知道是大客户,笑着递过去一个结实的尿素编织袋。
这里都是自己装货,一次进几百副,老板不可能在这边盯着,装好后在门口清点算账,这样最方便,反正又偷不走。
可他们不知道,
这个世界上有人拥有空间这种逆天的能力。
赵小海心里默念租赁空间,抓起一把墨镜塞进编织袋里,放手时已经被吸走三分之二,手在货堆里掏货,不小心又收走一部分。
就这样,
赵小海装了一袋货,空间里已经收了两袋的量。
不能逮着一只羊薅。
赵小海又去了另一家,这家也大量批发蛤蟆镜,赵小海挑着各种不同款式造型又装了一袋。
之所以选择这两家店铺。
因为船老大在这两家店里进进出出,肯定关系不一般。
墨镜装好,来到船老大的店,专门腾着空间的一部分来找回场子。
大丈夫有仇必报,虽说你是听命于林正雄,但是敢折腾爷爷。
爷爷就叫你怎么做人。
从船老大手里领了一个化肥袋子,船老大还是乐呵呵的欢迎赵小海进货。
等会就让你哭。
赵小海先把贵重一点的手表往袋子里装。
拿起来5个,4个被收进空间。
再拿款式比较好看的电子表。
如法炮制,接着往空间里收。
直到最后,空间实在是装不下了。
赵小海施施然的提着化肥袋子给船老大结账。
船老大喜笑颜开的点着赵小海的付的钱,还欢迎赵小海下次直接来。
中午12点多,赵小海连饭都没吃。
提着两个大编织袋登船,其他人也全都大包小包,和赵小海造型差不多。
此时返程人们的心情明显放松许多,很多人都在聊天。
这些进货的大多都是两人以上,像赵小海这种单枪匹马的反而很少,他们聊着什么好卖,回去卖什么价云云,赵小海听着他们聊天趁机了解了不少信息。
这些人聊的最多的,就是路上查的有多严,其中一个老哥,已经连续被查了三次。
反而回去到自己的地方,卖货的时候基本上没什么人管,销售情况也非常好,不管带回去什么货,用不了多久就能卖光。
这年头很奇怪。
虽然人们收入少,可消费却很野蛮。
一台黑白电视机四五百块,人们抢都抢不上,一台录音机,便宜的二三百,贵的四五百,照样大把人买,掏出半辈子积攒的收入买大件一点不含糊。
仿佛买到就是赚到。
反而是现代人,消费时大多都看情况来,野蛮劲反而远远不如八九十年代。
赵小海也能理解,房贷压的。
回广州南沙时天色已经黑下来,众人提着货下船,艰难扛着回到一个旅馆,
赵小海明白了,这个旅馆就是在城里的接头地点。
到黑市买东西的人先被旅馆老板给筛选一遍。
感觉人靠谱之后才会邀约上岛买货。
但是赵小海从黑市直接回来,省去了这一步,要不然满大街的瞎打听也不知道会耗费多少时间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