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素虽然还没写好造核的书,李素也没时间亲自干这种写书的事儿,所以蔡、李二人只是初步把造核顺序、预期难度、脉络梳理了出来。 这种分工,也一贯符合李素和老丈人之间的默契。李素笔杆子毕竟不如蔡邕,当年搞《殿兴有福》的时候,就是他提供主要思路,蔡邕蔡琰完成具体文字工作。 现在也照样如此,蔡邕写史,蔡琰写注、批。就好比《三国志》后面要加个“裴注”,《三国演义》后面要加个“毛批”,一个道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