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在飞花1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30章 细谋策略 分化瓦解,燕山奇谭录,自在飞花1,笔趣阁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大明宫的紫宸殿内,气氛凝重而热烈,仿佛能拧出水来。自上次君臣聚议初定消藩大计后,唐玄宗李隆基与一众肱骨大臣再次齐聚于此,旨在进一步雕琢消藩策略,力求以雷霆之势、精准之法,彻底拔除安禄山这颗威胁大唐安稳的毒瘤。
宰相张九龄,身着华丽朝服,身姿挺拔,气宇轩昂仿若鹤立鸡群。他微微躬身,目光沉稳且透着睿智,毕恭毕敬地望向端坐在龙椅之上的李隆基,语气坚定地率先打破沉默:“陛下,藩镇势力盘根错节,宛如错综复杂的荆棘丛林,而安禄山更是狡黠多端,犹如隐藏于暗处的狡黠狐狼。若单纯以强硬手段消藩,恐如捅马蜂窝,引发激烈反抗,使我大唐陷入动荡漩涡,于国于民皆不利。臣深思熟虑后认为,可巧妙利用藩镇之间由来已久的矛盾,施行分化瓦解之策,此乃四两拨千斤之妙法。”
李隆基微微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期许的光芒,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,他轻轻抬手,示意张九龄继续说下去。
张九龄见状,微微颔首以示谢恩,清了清嗓子,条理清晰地接着说道:“安禄山虽势力庞大,似遮天乌云,但并非与周边藩镇皆同心同德、铁板一块。我们可先将目光聚焦于其周边藩镇,深入探查他们与安禄山之间矛盾的根源所在,究竟是利益分配不均,还是权力争夺所致,而后对症下药。对于那些对安禄山心怀不满,或忌惮其日益膨胀势力的藩镇,朝廷可暗中伸出援手,如同在他们困境中递上的救命绳索,许以切实的利益,诸如土地封赏、赋税减免等。如此这般,便可巧妙拉拢他们,使其与安禄山离心离德,进而孤立安禄山,令其陷入四面楚歌、孤立无援之境。”
李适之听闻,神色凝重地快步上前一步,拱手作揖,神情严肃地说道:“张大人之计犹如妙手着棋,甚为高妙。然而,分化藩镇只是消藩大业的开篇之笔。藩镇之所以能坐大,尾大不掉,关键在于其手中牢牢握有的军事与财政大权,这犹如他们的左右臂膀,支撑起割据一方的野心。因此,逐步削减藩镇这两方面的权力,才是釜底抽薪、直击要害之法。”
李隆基神色愈发凝重,微微皱眉,目光如炬地问道:“李爱卿,依你之见,该如何有条不紊地削减?”
李适之胸有成竹,仿佛早已成竹在胸,不假思索地说道:“陛下,军事上,可借调兵遣将之名,以轮换戍边、协同作战等看似合理且堂皇的理由,逐步将安禄山及其他藩镇的精锐部队,如同拆解一座坚固堡垒般,分散至不同地区,使其军事力量如沙散于地,削弱其军事掌控力。同时,朝廷需握紧军队粮草、装备的供应命脉,确保藩镇军队的补给如同婴儿断乳般,完全依赖于中央。至于财政方面,可设立专门的财政监察机构,如同严密的滤网,严格审核藩镇的赋税征收与开支,限制其私自扩充财富的途径,将财政大权牢牢收归中央。且整个过程应以和平手段为主,如同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,尽量避免引发大规模叛乱,以免生灵涂炭,动摇国之根基。”
罗昌紧接着出列,身姿矫健,恭敬地说道:“陛下,张大人与李大人所言极是,如醍醐灌顶,令臣茅塞顿开。然而,无论采取何种策略,对藩镇的监察都至关重要,犹如黑暗中的眼睛,不可或缺。我们需加强情报网络建设,如同编织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,在各藩镇安插可靠眼线,这些眼线如同隐藏在暗处的触角,及时掌握他们的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。如此,方能在消藩过程中,对可能出现的变故做出迅速反应,如同敏捷的猎手,应对猎物的每一次逃窜。”
李隆基沉思片刻,神色凝重,缓缓说道:“诸位爱卿的建议皆切中要害,犹如精准的箭矢,直击靶心。消藩乃关乎大唐国运兴衰的千秋大事,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,谨慎谋划。但在施行过程中,如何确保这些策略相互配合,如齿轮般紧密咬合,不出现丝毫疏漏?”
张九龄思索片刻后,目光坚定地说道:“陛下,可设立一个专门的消藩事务统筹机构,由朝中德高望重且精明强干之臣主持,犹如军中主帅,负责协调各方行动。对于分化藩镇、削减权力与监察动向这三方面的工作,进行统一调配与管理,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,有条不紊地推进,如同精密的时钟,分秒不差。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